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全部资讯 > 厂房百科 > 资讯正文

企业选址5大趋势,周期拉长、需求拔高、效率优先...

2025年8月19日 22:21:4332次

今年,统一大市场建设加速,各项政策接连出台。

招商形势不断变化,企业选址逻辑更在变迁。

接下来,招商工作该怎么做,企业选址又在看什么?

结合现在企业选址的真实动向,我们梳理出5大趋势。

一、企业选址决策周期普遍拉长

今年,有一个明显的趋势:无论租赁面积大小,企业投资决策变得越来越谨慎。最近,一位招商人提到:“现在能推进的项目,多半已经沟通半年以上。”有第三方数据显示:2025年一季度企业选址平均要142天,比2021年多了整整一个月。之前,接触了一个光学镜片生产的项目。对接了快两三年,企业一直有意向搬迁,这月初每天都来看厂房,眼看就要定下,到现在还没有下定决心。现在企业投资,更看重“稳”,反复考量:园区政策会不会变?电价会不会涨?配套能不能跟上?尤其是大企业,内部审批链条长,不同部门都有各自的考量。财务部门怕现金流断裂,生产部门想抢效率,归根结底就是怕决策错误。大多数中小企业控制成本,找的都是小面积厂房,以保证现金流。如今,如果能把风险算清楚、政策落到实处,让企业觉得“靠谱”,自然愿意下决心投资。

二、企业对园区载体、配套要求更高

“除了地价低,别的什么都没有。”这是一家企业去某园区考察后的真实反馈。现在,数字经济、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兴起,对园区的空间载体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标准。在今年,跟企业对接时,明显感觉企业很看重园区的物业空间和配套服务的“综合性价比”。载体本身的适配性成重要考量因素,甚至是企业选择园区的“一票否决项”。比如,一家石油设备制造企业,不仅点名要独栋厂房来保障私密性,更明确要求园区内多是能源装备类企业。还有一些研发型企业,希望配备实验室、数据中心等特殊空间,以满足边研发边生产的需求。除基础产业功能外,还关注有没有员工食堂,配套住房、教育医疗、商业服务等生活服务设施。这些细节,直接关乎团队稳定和生产成本。这样看,能匹配企业生产需求和员工生活的综合载体,是引进企业的重要因素。

三、业选址逻辑注重效率优先

现阶段,企业投资越发谨慎,“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”绝非口号。企业选址逻辑明显转变,从过去追求粗放式的规模扩张,转向抠细节、算成本的效率优先。企业不再盲目追求物理空间的扩大,而是精打细算。物流时效能不能再压1小时?产业链配套能不能少绕10公里?运营成本能不能再降?就像某食品冷链企业选址廊坊,不只为京沪高铁能半小时直达北京,更看重周边30公里内聚集的冷库集群,能把生鲜配送时效从4小时压减到2小时,单趟成本直降15%。还有宁德时代在福州罗源建基地,特意选在离总部半小时车程的园区,周边80家上下游企业扎堆。基地与供应商福建丸顺就在同一个园区,物流成本直线下降,研发协同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。企业选址核心诉求指向,提升效率,降低成本。对招商而言,提前摸透企业的效率痛点,打通物流堵点让配送更快,完善配套让协作更顺,帮企业把“效率账”算明白,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。

四、企业布局更关注区域产业优势

今年,新能源汽车外资项目持续加码上海,北京正成为吸引医药研发企业的强磁场,重庆则成了众多企业抢滩西部的热门之选。从雷克萨斯金山工厂、保时捷嘉定研发中心、斯凯孚、福耀集团的签约再到英凯博电池项目落地。外资车企接连入驻上海,背后不仅是特斯拉工厂的成功经验,更是长三角“4小时产业圈”的供应链优势。3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江浙皖形成的高效配套协同。年初,阿斯利康投资25亿的战略研发中心落子北京,礼来、辉瑞、拜耳等医药巨头也已经入驻。不少医药研发中心布局北京亦庄,背后是BioPark医药创新公园的独特优势:国家药监局六大中心齐聚,15公里内覆盖9家监管机构与16家三甲医院。在这里,意味着药企能无缝对接最权威的审评审批,从监管到临床试验,全链条关键资源让药企大幅缩短研发周期,沟通成本骤降,企业自然愿意入驻。重庆,则凭借扎实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成为企业布局西部的战略选择。海普润、锐石创芯、吉利智能驾驶研发团队接连入驻,国家管网、中铝等央企也纷纷布局。虽处内陆,却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、中欧班列、陆海新通道,既辐射西部大市场,又能以低成本触达东南亚和欧洲,未来必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重庆。

五、“新三样”企业加速出海布局

今年,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光伏产品成为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。“新三样”相关企业海外布局热度不减,正从单纯的产品出口,走向产业链整体出海。以动力电池为例,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企业在欧洲、东南亚先后设厂,建设电池、整车等一体化生产线。光伏企业则在中东、拉美等地区加快投资建厂,推动组件及原材料本地化生产,逐步构建本地化、闭环式产业链结构。同时,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快在东南亚、欧洲等建设制造基地,完品牌网络建设,拓展充电基础设施,直面国际巨头竞争。“新三样”企业以全链条形式深度嵌入目标市场,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服务实现本地化,打造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。当下,不少企业深陷同质化竞争泥沼,“价格战”接连不断,使得企业利润不断被压缩。企业走向海外,不仅能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,更是国内产业摆脱内卷,开辟“新蓝海”的关键跳板。

写在最后

当下,企业选址逻辑发生改变,决策周期拉长,载体适配性、提升效率成为硬指标。种种诉求的背后,是企业对“稳”的追求,要的是可计算的确定性。招商破局,不仅要提前卡位企业痛点,还要把区域物流、产业链协同的“效率账”,算得比企业更清楚。不少企业前往上海、北京、重庆绝非偶然,那些独特难以复制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,让企业用脚投票。地方深挖自身不可替代性,把长板做到极致,才能成为企业选址时绕不开的选项。

浏览历史

我的收藏